首页 > 公告动态行业动态

艺术金融——你未来的“钱”途

时间:2017-03-06



地产之后,“文产”接盘?

很多人说,未来的投资热点,一定是应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与重构的传统产业领域,我非常认同这一观点,并且认为,在众多领域中,以创新与创意为核心,兼具实用与鉴赏功能,具有塑造时代风格、展现时代风貌的文化产业领域,会是率先被“互联网化”和“金融化”的产业领域。

参照十年前,国家对房地产产业的频繁政策引导,就可以清晰地看出历史的相似性。文化产业已经没有悬念的成为了地产之后“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继任者。历史,为什么会选择“文化产业”?

首先,是“内需”

中国是举世无双的文化大国,拥有丰富而庞大的文化艺术资产,以及强大的现当代的文化艺术创作力,积淀与积攒了至为可观的产业力量。一方面,这些文化艺术资产需要“盘活”,需要一个出口转化为生产力与利润,释放出它所积淀的力量。另一方面,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成为关键因素,而这一因素正孕育在以创意力和创新力为支撑的文化产业中。同时,事实证明高成长性的新兴经济,往往聚集在轻资产、高附加值的产业领域,文化产业正好符合这一特点。

艺术“嫁给”金融

在文化产业诸多分支中,艺术品产业是创作积淀最为丰厚,产业链最为简单,交易最为灵活的业态分支。2009年“艺术金融产业”以厚积薄发的态势迅猛发展起来。

艺术金融,是将艺术品转化为金融工具,以金融资产纳入个人和机构的理财方式。其主要形式有:1、艺术品产权交易;2、艺术基金;3、艺术银行与信托;4、艺术品按揭与抵押;5、艺术品租赁等。目前占市场主流的是证券化的艺术品产权交易和私募化的艺术基金。

为什么金融会“爱”上艺术? ——首先是“投资环境变了”,股市不景气、房产增幅停滞,除了股市、房产,艺术品是最安全的投资避险工具,大量热钱与财富人群涌进艺术品市场。其次是“参与群体变了”,收藏变成投资,买艺术品和煤老板买楼没有区别。市场上引领风骚的不再是传统藏家,而是呼风唤雨的金融资本。中国真正意义的藏家本来就微乎其微,新的财富阶层又把仅存的行家挤走了,行家如果手上货全卖掉了,也就出局了。传统收藏群体加速衰减,注重投资效益的群体越来越庞大,资本大佬和热钱已成为市场主角。

为什么艺术要“嫁”给金融?——艺术品市场面临前所未有的尴尬:职业藏家退出了,资本大佬只玩“大的”,艺术品离老百姓越来越远,市场成了“寡头市场”。而艺术金融化至少有两大好处:第一,大大降低了艺术的参与门槛,投资者投资与交易的是艺术品资产的金融份额,可大可小,可多可少,艺术金融从真正意义上让艺术品走进了“寻常百姓家”。第二,艺术市场引入了“互联网思维”,加快了平台化发展。互联网化后,在传统画廊(一级市场)、拍卖公司(二级市场)之上,诞生了一个全新的交易平台。这个平台的规则是互联网化的,即:线上终端、自由买卖、大数据系统管理,形成了一套全新的评估定价机制,而且“鼠标说了算”的机制,使整个交易过程更透明、更公正。从这个角度说,艺术金融是互联网思维在艺术产业上的落地与实践。

为“投机”正名

在美国和欧洲,艺术品与金融资本联手早已是司空见惯的现象,金融资本介入到艺术品投资和收藏领域,已经成为发达国家艺术品市场的主要推手。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和投资业务最大的几家银行,包括瑞士联合银行、荷兰银行等金融机构,都涉猎并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艺术银行服务系统,下设有专门的艺术银行部。

在我国,资本市场的发育与发展本就不够完善。在长达数十年的“市场压制”下,国人普遍忌讳一个资本市场习以为常的词汇——“投机”。在1983年之前,“投机倒把”在当时是一个很严重的罪名。这些意识,深深的影响着那一代人。在年轻一代看来,这种意识简直是“荒谬”,甚至是“不可思议”的。在中国过去30年的经济发展史中,哪个高速成长的领域不是“投机”,哪些暴富起来的人群不是靠“投机”?——当然,“投机”不同于“赌博”,对于这个词,我主张用公平、客观的平常心来看待。

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说,所谓“藏家”,是出于喜欢,为了鉴赏,买过来之后至少一代人不动!——以这个标准来看,中国目前可以说是没有藏家的。而且,中国人远没到鉴赏艺术的阶段,为了引导艺术产业的良性发展,我们应该探索通过一些方式去适应艺术产业的这个阶段。比如,以投资人的视角,降低进入艺术产业的门槛,从“鉴赏”下降到“投资”,再下降到“投机”。让投资人们在“投机”和“投资”中,进入文化艺术领域,循序渐进的通过文化艺术品培养与提升国人的文化修养。这是一个特殊历史时期的文化使命!

不同于传统概念的艺术品交易,艺术金融作为个人及机构的理财方式,涵盖三个层面:1、艺术作品资产化、产权化,包括:艺术品所附属的物权、版权、债权、股权以及处置权和收益权等;2、资产入市与产权交易,把艺术品附属的权益以私有资产的方式上市交易,以完成艺术资产的变现和流通。3、投资、收益与风险,当艺术资产以金融化方式运作后,客观上符合“金融三性”规律,即:收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理解的:投资、收益与风险。

比如证券化的艺术品产权交易,其形式就是将一件或多件艺术品确权后,打成资产包,再把资产包的整体产权拆成若干份,进行份额化买卖交易。买卖双方在电脑终端,在大数据系统管理的电子盘中完成交易。这种交易形式类似“股市”,只是股市的交易标的是挂牌企业的股权,而它的交易标的是艺术品资产包的份额权。在这种完全基于资本市场的交易方式中,“短线投机”和“长线投资”同时存在,为广大投资者们提供了两种收益方式。

文化“补课”之路

为什么中国的艺术品市场会变“收藏”为“投机”?——这是很多传统文化人和艺术家们所不能理解的。在我看来,这是历史必然。首先是文化层面,明朝以后(严格来说宋以后),传统的汉文化逐渐没落甚至消亡了,再加上文革十年,两次历史性的文化断层,让当今中国人很难再续上传统文化的魂。其次是经济层面,中国新富人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突然暴富,财富的增长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数字的变化,而艺术品投资既有财富投资的收益,又有精神审美的享受,还是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无疑是一项受欢迎的选择。但他们很多人是没有经过文化普及和基础艺术熏陶的,所以在艺术品的鉴赏层面就出现了“真空”。

这,无疑是一种中国文化之殇。中国目前正在为断层的文化传统补课,这个过程至少需要几十甚至上百年时间。这个补课过程,西方是没有的。所以,目前的中国文化艺术产业正在经过一个“特殊阶段”。这个阶段最大特点是,从“鉴赏”下降到“投资”,从“投资”再下降到“投机”。以投机收益的方式,降低文化艺术的门槛,让国人先接触到文化艺术,从而进行最基础的文化启蒙与普及。在带动产业发展的同时,提升国民的整体文化素养,这不仅是金融人,也是广大文化人和艺术家们应该做的事情。艺术,需要“接地气”,艺术金融,需要“大家参与”!

艺术金融——如果您懂了,它就是一个事业!如果您不懂,它就是一个生意!如果您参与,那就是一个未来!

“互联网”开启“全民金融时代”?

提到阿里,就不得不说被很多人挂在嘴边的“互联网思维”。余额宝是互联网思维的集中体现,与其说余额宝取得了成功,不如说是互联网思维在金融领域获得了成功。“互联网思维”正在改变着中国:

第一,改变了社会结构。建立了以“鼠标”为核心的扁平化人际关系,使交易行为回归到了最原始的“以物易物,等价交换”状态。强化了交换性,弱化了交易性,交换过程越透明,话语权越重,在客观上助推了新人短时崛起,迅速颠覆权威的可能性,最大化的改善了传统生意因为不透明而导致“人坑人”的局面。

第二,改变了经济结构。在互联网世界里,每一个人既是消费者,又是投资者,还是收益者,这三个角色随着交易方式的转变而轮换。这一特点改变了中国数千年文化传统所形成的价值观,以平台化思维重新解构了经济结构,建立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机制,真正意义上形成了“人合人”的关系。

第三,改变了意识形态。以“鼠标”为发端的机制,助推了“定制时代”和“体验时代”的来临,大家所关注和衡量的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产品质量和产能,规模效应的优势也越来越弱,对稀缺资源的垄断性和掌控性越来越强,那才是最核心的创新原动力,也才是“定制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阿里通过余额宝,将以淘宝为平台的“全民消费”,转型成了“全民投资”,唤醒了全民理财意识,启迪了全民投资思维,奠定了全民金融时代。从这个意义上说,“互联网思维”的本源,就是一套金融思想。

未来,我们走向哪里?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每个时代,都会有那个时代独属的烙印。作为历史洪流中的投资者而言,以史观的视角审视一切,读懂时代,读懂当下,找寻规律,抓住机会,才能稳站时代的潮头。

我们每天睁开眼,躲都躲不开,来自四面八方的消息和言论。大家都在关注和讨论着同一个话题:我们究竟处在一个神马样的时代?它将走向哪里?

“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里,一群小人物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试验场,它在众目睽睽之下,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向商业社会转轨。”——这是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中的一句话。



扫一扫,掌握最权威最及时的信息动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