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告动态行业动态

2017年五大经济热点预测

时间:2017-03-13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经济增长目标制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国企混改、货币和财政政策调整、金融风险防范等有望成为全年经济热点。按照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要求,预计未来发展和改革领域的重大政策仍将保持延续性和稳定性,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稳步推进改革,防控金融风险。

热点一:经济增长目标制定

2016年在下行压力加大背景下,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如期完成。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6.7%,落在年初预期目标6.5%-7%区间之内;物价总体稳定,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控制在3%之内,工业品出厂价格(PPI)结束长达四年之久的深度通缩,恢复正增长;社会就业总体稳定,城镇新增就业1314万,超额完成新增1000万人以上的目标,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02%,低于4.5%的年度调控目标;进出口回稳向好,全年进出口总额24.3万亿元,同比下降0.9%,降幅收窄6.1个百分点;国际收支继续呈现“一顺一逆”,即经常账户顺差、资本和金融账户(不含储备资产)逆差,外汇储备资产流出放缓;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3%,与6.7%经济增速基本同步;全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0%,实现下降3.4%以上的目标。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在驱动经济增长的需求侧“三驾马车”中,消费的贡献进一步提高。2016年消费贡献率接近2/3。服务业的比重继续提高,高技术产业加快增长。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总体改善。2016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9万亿元,比2015年增长8.5%。 

预计2017年我国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将继续加大。国际上,英国公投退欧、美国特朗普政策,以及欧洲“大选年”短期内将明显加剧全球不确定因素。从中长期惯性来看,国际清算银行警告全球经济正面临一个“风险三角”:生产率下降、杠杆率上升、政策空间缩小。全球经济每8-10年就有一次周期性低谷。2017年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的第9年,从概率上讲,2017年、2018年全球经济陷入低谷的风险很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相对乐观,2016年10月预测2017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4%(最新2017年1月的预测维持3.4%不变),比预测2016年增长3.1%提高0.3个百分点。IMF肩负提振信心的使命,其展望报告通常偏于乐观。2015年IMF对2016年全球经济增长率的预测现在看来比实际增长高了0.5个百分点,2014年对2015年的预测也比实际高了0.6个百分点。金融危机以来的8年,IMF历次秋季《全球经济展望》对下一年的预测比后来的实际增长平均高估了0.5个百分点。若扣除IMF预测通常的“乐观溢价”,2017年全球经济增长很可能不如2016年。因此,我国2017年面临的外部环境不容乐观,预计外部因素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将利少弊多。  

从国内来看,2016年稳增长主要靠国有企业投资、基建项目和房地产市场反弹。2016年国有控股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18.7%,比全国投资增速的8.1%高出10.6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7.4%,也高出整体投资增速9.3个百分点。而更能反映经济内生动力的制造业投资和民间投资增速则降至低点,分别仅增长4.2%和3.2%,比2015年全年分别回落了3.9和6.9个百分点。 

展望2017年,支撑2016年经济增长的几个关键因素会不同程度减弱。受国庆节前后热点城市实施限购政策影响,房地产开发投资骤然降温。2016年前8个月房地产开发新增投资累计增长10.0%,9月骤降至4.6%,10月负增长1.0%,到2016年年未仅增长0.3%。房地产产业链长,与上下游关联度高,客观上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其开发投资放缓势头势必会扩散至其他行业。基建投资方面,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新上马项目比较集中,新开工计划投资同比增长20.9%,远超2015年全年的5.5%,这一因素在2017年也难以持续。国有企业投资方面,虽然2016年其投资增速比2015年全年大幅提高,但国有企业增加值、利润增长、资产利润率均大幅低于非国有企业,投资效益颇受质疑,且国企资产负债率远超民企,其投资高增长恐也难以为继。  

无论从外部环境变化还是内部结构调整看,2017年经济下行压力会增大。预计2017年会考虑适当降低GDP增长目标预期,将经济增长目标定在6.5%左右。否则,偏高的GDP目标将使投资、信贷等支撑条件绷得过紧,难免影响投资效益和信贷质量,继续推高杠杆率,加大呆坏账压力,增加金融风险。

图1 工业品价格大幅反弹,消费品价格温和上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2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数据来源:政府工作报告  注:2016年GDP增长预期目标是6.5% — 7%

热点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成为经济工作关键词。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17年工作时提出,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未来供给侧改革如何“深化”将受到关注。
2016年去产能首先从钢铁、煤炭两个行业入手。2016年分别压减了6500万吨和2.9亿吨以上的落后过剩钢铁和煤炭产能,提前完成钢铁去产能4500万吨、煤炭去产能2.5亿吨的年度任务。未来去产能压力将更大。根据更新后的去产能路线图,从2016年开始计划在3至5年内,钢铁、煤炭产能分别压减1.4亿吨和8亿吨。尽管2016年煤炭和钢铁去产能目标基本实现,钢铁、煤炭企业效益大幅改善,但煤炭和钢铁市场价格意外出现较大波动,加大了进一步去产能的阻力。根据近期各地的去产能计划,钢铁去产能任务主要集中在河北、江苏和山东三省,煤炭去产能集中在河南、山西和贵州三省。 

房地产去库存与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有效结合起来,取得一定效果。2016年住宅销售面积增长22.4%,住宅待售面积下降11.0%。 

去杠杆在摸索中前行。2016年,通过市场化债转股等途径降低企业杠杆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55.8%,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

降成本工作推进。随着营改增、降利率、降电价等政策有效落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成本85.52元,同比降低0.16元,单位成本继续降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率5.97%,同比上升0.21个百分点。

在社会公用事业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投资补短板,扶贫、农业、水利、生态、教育等领域投资增速超过20%。 

未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挑战。“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触及经济运行中长期积累的深层次机制体制矛盾,且去产能、去杠杆短期内给稳增长、保就业和防风险带来压力,平衡“去”和“稳”的难度较大。并且,降成本、补短板涉及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补齐长期在社会公用事业领域的民生短板,绝非一日之功。

2016年以“三去一降一补”为核心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迈开步子,2017年如何深化取得实质性进展备受关注。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须牢固确立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则,发挥市场价格这只无形之手引导资源有效配置,同时更好发挥政府在制定规则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中的作用。   

热点三: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

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要在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等领域迈出实质性步伐。

央企兼并重组大幕已经开启。2015年共有6对12家央企被批准实施重组。2016年共有5对10家中央企业实施了重组,包括国旅并入港中旅、中纺并入中粮、中国建筑与中材重组、宝钢和武钢联合重组、中储棉并入中储粮。到2016年12月,央企数量已降至102家。

分类基础上的兼并整合将成为国企改革重头戏。地方国企的兼并重组也将进入加速期。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福建、内蒙古等多个省区市,均明确将进一步推进国企改革列为2017年重点工作,各省份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多地提出要吸引民营资本,电力、电信、交通、石油、天然气、市政公用等领域将进一步向社会资本开放。同时,一些省份明确,将加快兼并重组步伐,加快推进企业集团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

国企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中绕不过去的坎。当前经济中许多矛盾和问题与国企(包括国有金融机构)改革有关。正如上世纪80年代推进市场化改革遭遇计划价格拦路虎,必须放开价格管制一样,如国企改革推不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很难取得突破。

热点四:宏观调控政策调整

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开始,宏观调控一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搭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17年仍维持“积极”和“稳健”搭配不变,并特别强调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效”,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

2016年积极财政政策比预想更积极。2016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5%,而支出增长6.4%。年初设定的财政赤字目标是3%,但若考虑到一些地方政府的专项债,按照宽口径的赤字率已经达5%-6%。预计2017年财政收支压力会更大,财政赤字目标将成为关注焦点。连续多年“积极”之后,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空间在收窄。一方面随着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速增长,财政收入增长大幅放缓;另一方面,为了稳增长、调结构和保民生,还要加大财政支出,财政收支压力增大。随着老龄化加剧,财政可持续性面临严峻挑战。现在不少基层政府财政困难。未来财政政策工具将在“发债”“减税”和“优化支出结构”三者之间维持艰难平衡。

图3 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效

数据来源: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稳健货币政策“前松后紧”,随经济形势变化“相机抉择”。一季度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保持在13%以上,到年末M2增长放缓至11.3%左右。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有所贬值,但对一篮子货币汇率保持稳定。随着美元指数走强,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从6.5032升至6.9370。资本流出放缓,外汇储备减少2203.76亿美元。随着经济呈现企稳迹象,2017年货币政策将更加强调“中性”,在稳定总量、调节好货币闸门的前提下,优化信贷结构,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图4 货币政策向稳健中性微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热点五:金融风险防范

防控金融风险是经济工作当务之急。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着力防控资产泡沫,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我国爆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性较低,但经济平稳运行背后金融风险暗流涌动。金融风险的突出表现之一是“脱实向虚”。目前实业回报率与金融、房地产相比太低,资金流向实体少,在虚拟经济里面转。2016年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利润率为13.38%,远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5.97%的利润率。金融业和房地产迅速膨胀,社会整体杠杆率却仍在上升,而实业十分孱弱。金融业增加值在2015年增长15.9%的高基数基础上,2016年又增长5.7%。2016年房地产增加值增长8.6%,而工业增加值仅为6%。社会普遍追求赚“快钱”。在制造业,很多技术创新需要十年磨一剑,没有十年时间,像样的完整技术很难走向市场。然而社会对科技创新没有耐心,目前的发展阶段更需要工匠精神。

“脱实向虚”导致资产泡沫膨胀。在多个城市紧急限购之前,2016年9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有56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上涨,其中涨幅在10%以上的城市有14个。房价持续上涨与居民加杠杆相互刺激产生共振,前10个月住户部门新增中长期贷款(绝大部分为购房贷款)约4.7万亿元,较2015年同期翻番,占同期新增贷款总量超过45%,居民杠杆率激增。 

“潮水退去后,才知道谁在裸泳”。随着经济增长持续放缓,金融机构资产质量承压。2016年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5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74%。虽然资产质量总体可控,但不良贷款暴露有扩散蔓延趋势。2016年三季度末多地银监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甘肃等西部地区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呈现双升态势,黑龙江、吉林、河南等省份的不良率仍高达3%以上,在上海、浙江、宁波等东部沿海地区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虽比二季度下降,但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房贷随房地产市场回暖而猛增。

从“十三五”开局之年的表现看,虽然经济增长缓中企稳,但金融风险和房地产泡沫仍在积累。未来在处理“稳增长”“促改革”和“防风险”三者平衡上,应更多侧重“促改革”和“防风险”。




扫一扫,掌握最权威最及时的信息动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