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告动态艺品鉴藏

「鉴赏」印从书出显苍穹

时间:2016-11-24



许多人熟悉齐白石是从他的绘画开始的,但白石老人却自称,他的印比画更好!这又为何? 客观地说,如果齐白石只是一位单纯的绘画者,他不可能,也没有理由成为大师。可以说齐白石的篆刻是他绘画的基石,没有篆刻的成就,齐白石的绘画就没有艺术的支撑点。 

齐老篆刻中

首先,齐白石27岁开始学画,但齐白石最早制印的年龄更早。在27岁以前,齐白石就已经开始对篆刻的研习与创作了。早年的木匠生涯,使其奠定了坚实的基本功,其腕力大,手头准,分寸感极强,这为后来的齐氏印风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齐白石的印风是与其书风一脉相承,互相发展的。 再次,齐白石的印才是透视白石艺术构思、创作、成就最理想的窗口。我们看白石老人的印最大的感受就是“痛快”。许多重复单调的文字,在白石老人看来,恰恰是其标新立异的良机。

启功先生:“白石老人刻印很有趣儿。他把石头抵在桌子边上,拿起石头近看看,远看看,先刻横,再刻竖,最后将笔画的连接处用刀尖收拾收拾就得了……”

看齐白石的印,不难发现有如下几个特点 

①、以刀代笔,以书法做印法。齐老的篆书取法高古,在制印中,白石老人充分发挥了书法的长处,直接了当,沉着痛快。

②、布白以书法虚实为印法黑白。在这一点上,最微妙,也最难体会。但这也是理解篆刻之美的关键。

③、特别是红白以外那些“看不到”的地方,但能量巨大。以“寂寞之道”(白文),白石(朱文)印为例,即可体会到不刻之刻的妙用。 

④、红白反差巨大,这给他的绘画构图平添了极大的,非金石家所不能为的金石味。而这种味道不是调出来的,而是本能天然地从白石的内心迸发出来的。

⑤、刀法简单,构图精妙,不加思索,巧与拙相得益彰。白石印的线条,一面光洁,一面粗糙,好像是侧锋用笔一样,全以真刀出刀。

⑥、在字与字,字与边的处理上大胆而别具匠心,借边、损边、去边、细边、粗边,方寸之地,充满智慧。

⑦、一般不用质地特别细密的印材,大部分以青田为主,寿山为辅。青田石最大的特点是石脆而受刀,其刀刻效果与白石书法感觉最相称,所以我们看白石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中国湘潭人也”,“草木未必无情”等等都是以青田老料为之。

齐白石篆刻作品赏析

吾幼挂书牛角

“吾幼挂书牛角” 齐白石幼年家境贫苦。七岁时,跟外公读了几天书便中断了,不得不上山砍柴、放牛,甚至下田干农家杂活。每当他外出砍柴、放牛时,老祖母就要在他身上佩一辟邪的铜牌和一只铜铃。每听到铃声叮当,慈祥的祖母便知道小孙孙平安归来了。所以,白石老人在晚年曾刻有一方印“吾幼挂书牛角”,以纪念他的老祖母。

白石

“白石”两字的两个方口,呈上下、大小错落排列,使两个字的重心有了变化。而“白”三画的间距也不平均,“日”上的一竖一撇似篆似隶,与“白”字一长横各有穿插之妙,这一撇即起了隔开两字方口横线条的作用,又在左下方的大块留空处,增添了灵动之感。白石老人在各尽所刻印上颇多真知灼见,他一向主张印章的空白是开拓意境,形成强烈的虚实对比,调动欣赏者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中国长沙湘潭人也

“中国长沙湘潭人也”白石刻印纯用单刀阔斧的单刀冲刻,追求痛快淋漓,反对做作修饰。他曾有诗云:“做摹蚀削可愁人,与世相违我辈能;快剑斩蛇成死物,昆刀截玉露泥痕。”我们从他这方----悍凌厉、纵横挥洒的作品中,是可以感受他的那种刀笔纵横的风姿的。

八硕楼

“八硕楼”是一方斋馆印,许多收藏家常好以本人收藏的文物精品颜其斋室名,如“二百兰亭斋”、“二十八将军斋”、“十钟山房”、“万印楼”、“二弩精舍”、“宝晋斋”等。此印“八”字只两笔,大胆留红之效果,比起赵之谦的“二金蝶堂”,并不逊色。下半部有九根垂笔,由于在长短、尖锐、间距等方面加以变化,故无雷同呆板之感。线条间的并笔,避免了琐碎之敝,呈现出一种欹斜剥落的奇趣。

齐大

“齐大”是一方自用的朱文印,由于“齐”采用简写,因而全印的七根垂线,造成变化上的难度不亚于上述“白石”一印。但是我们由左到右地审视,第一根垂线上粗下尖细,微有弯意,上段粗线,补足了残边的空缺;第二条稍短,微向外弯;第三条粗细有点变化,微向中弯,也稍长;第四条最为尖细挺劲,微断而直插印底;第五条特别紧靠左线而微收,末端稍钝微向左弯;第六条间距比前两条间稍宽,末端锐利;末条相距最大,上粗下细,向右下角斜插粘边,另外,仅有的两条横线一高一低,“齐”字三个三角形变化不一,角有全有残,四边粗细不等,极尽变化之能事。这处坚挺的朱文线条,尤如斩长鲸的利剑,或是武士手中的长枪大戟,又如雄鹰的尖嘴利爪与骏马骄健的长腿,给人一种坚忍不拔、气势纵横、凌厉无比的美感。

借山门客

“借山门客”一印,“山、门”二字笔画较少,大块留红,与“借、客”二字相对比呼应。刀法上单刀中锋,忽粗忽细,有些笔画有明显的补刀痕迹以增强厚重感而有些学齐派刻印者却一知半解,徒袭其貌,单刀直入,盲目追求锯齿燕尾的外形,真是舍本求末的做法了。

我负人人当负我

“我负人人当负我”,由于“人”字做了重复记号,使全印成六字处理,形成较为平均的三角形分布,各字下部均留有醒目的红地,而“我、当、负”另又呈倒三角形的分布,则显得白多红少,使全印平中生奇,因奇而活。另外,对斜笔较多的字,干脆分置四角,造成全印和谐、统一的风格。

人长寿

“人长寿”面对层层排叠的横画,似乎置身在中山陵层层台阶之间此印笔画虽细而气势雄伟,力能扛鼎。如果对横画采取平均的排列,必会使人单调乏味,望而生厌,由于作者在笔画的粗细、距离的大小等方面极尽变化之能事,因此波澜横生,此起彼伏,有应接不暇之感,必欲仔细品味而后快。

悔乌堂

“悔乌堂”这方著名的长方形斋馆印,在线条组合变化上与“人长寿”一印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读者从“人长寿”一印的欣赏中已经得到了不少启示,则可用同样的方法去研究“悔乌堂”一印中线条的变化。“堂”字口下一横,故意折其左端,人为地造成空地,为的是与“悔”字右下空处相呼应。此印采用头尾呼应的办法,“乌”线条密集,且以横线条为主,恰与头尾两个以直线条为主的字相映成趣,耐人寻味。

大匠之门

“大匠之门”是白石老人为了不忘自已木匠出身的经历而刻制的。针对木匠出身地位低微的世俗偏见,白石老人曾刻过“鲁班门下”、“木人”等印,引以为自豪。“大”字四根垂笔粗细、姿态各不相同,其中一笔还明显地用复刀处理以壮其势。这四个笔画特少的字,由于“匠、门”两字的几处并笔,显得顾盼有情,增强了全印的团聚感。

天涯亭过客

“天涯亭过客”,“天、客”二字,都有靠边一笔以线代边的笔画,客字独立成行,留出了将近一半地位的空白,这种大胆的空白手法,不是精于此道,是难以有这种魄力的。大胆留白,给全印平添一层空灵、宽阔的意境。这方印的空白处,反使内蕴更丰富、充实,使空间得到延伸,从而为欣赏者发挥想象与联想留下了余地。印中上方左、右两角各有斜笔,形成左右对称的格局。“涯”之三点水以三直代之,“过’字的走之底等这些特殊的篆法,也是齐派印的特点。

致坡(齐白石)

黄岡羅虔(齐白石)

 




扫一扫,掌握最权威最及时的信息动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