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告动态艺品鉴藏

「人物」齐白石——乱世著清平

时间:2016-12-01



1937-1957

乱世著清平

人们只是歆慕齐白石所绘花鸟鱼虫,却多少忽略他对国事的敏感与忧戚。当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沈阳被日本侵略者攻占,远在北平的画家悲愤交集。他于重阳节与湘潭故乡发小、诗画之友一同登高,写下一首具有唐诗遗韵的沉郁的现代“边塞诗”:

百尺城门卖断砖,西河垂柳绕荒烟。

莫愁天倒无撑著,犹峙西山在眼前。

东望炊烟疑战云,西南黯淡欲黄昏。

愁人城上余衰草,犹有虫声唧唧闻。

——《九日与黎松安登高于宣武门城上》

诗中,“犹峙西山在眼前”是在讽刺当时政府幻想依赖西方国联调查团的力量,来抑制日本军队的侵略。“我知道这是与虎谋皮,怎么靠得住呢?”

齐白石画灯笼

早几年,曾有人劝他去日本淘金:

“你的画名,已是传到国外。日本是你发祥之地,离我们中国又近,你何不去游历一趟。顺便卖画刻印,保管名利双收,满载而归。”

但老画家回答得好:

“我定居北京,快过九个年头啦!近年在国内卖画所得,足够我过活,不比初到北京时的门可罗雀了。我现在饿了,有米可吃;冷了,有煤可烧。人生贵知足,糊上嘴,就得了。何必要那么多钱,反而自受其累呢!”

当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沦陷,73岁的爱国老人齐白石便毅然辞去北平艺术学院和京华美术专门学校两处教师课程,闭门家居。并在大门上贴出纸条:“白石老人心病复作,停止见客。”这“心病”显然是国耻、沦陷之耻。但敌伪头子、日本军官还是常常来骚扰,不仅求画求字,更求画家出仕。为避免这些麻烦,白石老人干脆贴张告白:

“中外官长,要白石之画者,用代表人可矣,不必亲驾到门。从来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谨此告之,恕不接见。”

抗日战争期间,喜欢画画吟诗的白石老人,很少在谁的画作上题诗。偶尔为之,也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激愤之作,如《题胡冷庵山水卷》之句:

“对君斯册感当年,撞破金瓯国可怜。

灯下再三挥泪看,中华无此好山川。”

北京的冬季寒冷,南方出生的齐白石拒绝日本人管理的艺术院校的配给煤。凡是与日本侵略者沾边的事,他都一概说“不”。日本人曾威胁老画家,让他去日本定居,齐白石断然拒绝:“老夫哪儿也不去,除非你让我头颅搬家。”

日本投降后,一说齐白石曾被国民党特务挟持去南京、上海,许多牛鬼蛇神榨取他不少作品。但齐白石本人说出实情:

“南京方面来人,请我南下一游,是坐飞机去的。我的第四子良迟和夏文珠同行。先到南京,中华全国美术会举行了我的作品展览;后到上海,也举行了一次展览。我带去的二百多张画,全部卖出……”

有东坡放翁之旷达 无义山长吉之苦吟

除了法源寺僧舍以外,现存的两处齐白石故居都是雨儿胡同13号。前一个故居是齐白石买的,后一个故居是政府送的。

齐白石故居

由于老人思念在西城的旧居,在此住了不长时间便迁回西城,此地便改为齐白石纪念馆。“文革”期间,纪念馆被撤消,改为北京画院。

1950年第十期《人民画报》封面

齐白石以和平主题的作品,在1952年前后集中出现,皆为精品佳作。齐白石早年不画鸽,是解放后为了拥护世界和平而进行的创作。老人最初创作的和平鸽,是一九五零年给《人民画报》画的一张。是凭过去写生的印象创作的。老人创作几张鸽子以后,感到还缺乏对鸽子的仔细观察,所以,特意到他的学生家去看养鸽,后来,自己也养了几只。经过仔细观察后又有新的体会。老人九十岁的高龄,仍然要对鸽写生并在小稿上注明,“白”、“白”,“白”,“黑”、“黑”、“黑”,“鸽子大翅不要太尖且直”、“尾宜稍长”等。

1952年,胡橐请老人画鸽,他画了荷花、花瓶和一只灰鸽。这只鸽与以前画的不同,更觉丰满,并且在嘴的上部加一笔小肉冠。老人认为“小肉冠和鸽的特征有关,不能省略。”同年,胡橐拿法国画家毕加索画的飞鸽复制品,请老人参考创作《和平来临》。老人就画了这只黑色飞鸽,并说:“他(毕加索)画鸽子飞时要画出翅膀的振动,我画鸽子飞时画翅膀不振动,但要在不振动里看出振动来。”

《和平鸽》

《和平之鸽》

齐白石扇面鸽子

《雁来红与和平鸽》

1955年,91岁的齐白石迁居至此。同年,他与陈半丁、何香凝等画家集体创作的巨幅《和平颂》,献给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世界和平大会。

《和平颂》

《和平颂》作品的主体是15只象征和平的鸽子(原作近景鸽子身长约25厘米),紧扣主题。7只飞姿各异,展翅翱翔在五彩缤纷的百花丛中与壮美的松石和溪流之间。其余8只形态各异地散落在地面的和平鸽,有的在花丛草地之上,有的在溪流巨石之间,错落有致。这些和平鸽或觅食、或休闲、或嬉戏。这种轻松、优雅的环境氛围的营造,正体现了爱好和平的人们所向往的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15只和平鸽以白色为基调,和作品配景中重墨的巨石、黑色的劲松和墨绿色的大片牡丹叶,形成了强烈的黑白对比,更突显出15只和平鸽。同时,配景中又利用多种不同的四季花卉、草木的表现,与巨石溪流相呼应,使画面整体具有了层次感。

作品表现手法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工笔双钩填色,没骨点染以及小写意的手法,既丰富多彩,又统一协调;既发挥了艺术家们的各自专长,又能使整个画面水乳交融、整合无间。画面情致朗逸疏松又精严不苟,满足了主题性巨幅绘画作品中应具备的整体气势,以及厚重、恢宏、强力的艺术特征。

齐白石在此居住不到1年,却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美好祝福。德国艺术科学院授予他“通讯院士”的证书;苏联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分别在莫斯科和基辅集会,庆祝他生日诞辰;世界和平理事会向他颁发“国际和平奖”。

他一生痴迷艺术创作,留下画作三万余幅、诗词三千余首、刻印三千余方……作为一个艺术家,恐怕不能再比他做得更多了,也很难比他做得更好。

然而,58岁以前,他并不被世人看好,反倒是看衰:

“少年为写山水照,自娱岂欲世人称。

我法何辞万口骂,江南倾胆独徐君。”

这里所言“徐君”,是陈师曾以外,齐白石的另一位画坛知音徐悲鸿。

1957年9月16日,齐白石逝世,享年94岁。

牡丹

作者:齐白石

创作年代:1957

规格:68×34cm   

材质:纸本水墨设色中国画

齐白石生命的最后两年,体力、精力日见衰退,有时把笔作画连自己的名字“白石”都忘记怎么写了,但他仍然不断挥毫,尤以牡丹为多,仿佛在他的艺术里始终葆有企求富贵平安的善良愿望。此幅花叶丰满,浑然一体,与从前枝叶分开的画法不同,显然已臻难得糊途、返璞归真之高度。老人表现的是风中牡丹:风从左边吹来,由左向右的笔势似乎带着瑟瑟的风声,催动出花叶海浪般的韵律,雍容大度,墨色无碍,自在无法,体现着一种完全达于自由的生命境界,这是他生命最后一年的代表作品。就在这一年的9月16日,齐白石走完了他光彩照人的艺术里程。

提拔处为何为97岁,静待后续推文详解

大地赋予了齐白石至高的艺术成就,而他的性格与“天趣”密切,农民般的朴实,孩童般的天真。白石大师是湖湘文化和京都文化的结合,自我造化而成大器的。白石与湖湘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我们从贝多芬身上认识了德国,从雨果身上了解了法国,而中国让世界记住的仅仅只是长城和秦俑。艺术可以反映一个民族的精神和力量,我们还需要寻找更多类似齐白石那样有代表性的符号。

——余秋雨







扫一扫,掌握最权威最及时的信息动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