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告动态艺品鉴藏

「轶事」齐白石与西安的不解情缘

时间:2016-12-08



光绪二十八年,即公元1902年,时齐白石四十岁。这年冬天,在湖南湘潭一带画画为生的齐白石,有天接到远在西安的朋友夏午诒的一封信,邀请他到西安做画师,为其夫人姚无双教画。从未出过远门的齐白石正在犹豫之际,又收到也在西安的另一位朋友郭葆生的一封长信,说“关中夙号天险,山川雄奇,收之笔底,定多杰作。兄仰事俯蓄,固知惮于旅寄,然为画境进益起见,西安之行,殊不可少”。力劝他成行,以提高绘画水平。

郭人漳 清末名将郭松林之子,

曾参与华兴会,其思想之激越可想而知

齐白石出生于湖南湘潭县一个农民家庭,自小做木工活,后来成为湘潭一带颇有影响的画师。夏午诒和郭葆生,都是他在湘潭画画时认识的朋友。夏午诒名寿田,桂阳州名士,其父夏时任陕西藩台时,他随之去了西安。郭葆生名人漳,与齐白石同县,此时也在西安。对朋友的盛情邀请,齐白石最终还是答应了,西安之行成为他一生中远游的始点。

齐白石到达西安已届年底,就住在夏午诒家,教姚无双学画。姚无双学得很认真,他也很高兴,曾自刻一小印,题曰“无双从游”。在这里,他见到了在湖南相识的朋友郭葆生、张仲扬、徐崇立等,他们相携游览西安名胜,如碑林、大雁塔、牛首山、华清池等。

碑林

大雁塔

在游大雁塔时,他曾题诗一首:“长安城外柳丝丝,雁塔曾经春社时。无意姓名题上塔,至今人不识阿芝。”(“阿芝”是其别号)长安自古有“雁塔题名”的传统活动,这时的齐白石自知没有什么名气,因而也未在大雁塔题名留念。

经夏午诒介绍,齐白石结识了大诗人樊增祥。樊增祥字嘉夫,号樊山,湖北恩施人。他于光绪三年(1877年)中进士,后历任陕西宜川、咸宁、富平、长安、渭南知县,此时正在陕西臬司任上。他以诗文名噪一时,善作红梅诗,尤以记赛金花事的《彩云曲》最负盛名。据齐白石的老友黎锦熙说,齐白石最初见樊增祥时,还发生过一件极富戏剧性的事。有天雪后初晴,齐白石出于对樊的敬意,专门刻了几枚印章,到臬司衙门拜见樊大人。因他不懂得官场的行情,未给“门上”(传达)送“门包”(红包),“门上”竟不予通报。他一气之下回到寓所。夏午诒听说后告知樊增祥,他立即来到夏府,与齐白石见面后相谈甚得,接纳了他的印章,并送给他五十两银子作为报酬。后来,还为他开了个刻印作画的润资标准,以扩大他在西安的影响。

樊增祥(1846—1931)清代官员、文学家。

原名樊嘉、又名樊增,字嘉父,别字樊山,号云门,晚号天琴老人

第二年三月,夏午诒的父亲夏时由陕西升任江西巡抚,晋京办理政务。夏午诒再邀齐白石同往,他答应一起去北京。

齐白石有首《自题闲看西山》诗,自注云:“余出西安,道过华阴县,登万岁楼看华山,至暮,点灯画图,图中桃花长约数十里。”

他在陕西画的这幅《华山图》,连同来西安途中画的《洞庭看日图》,由西安赴北京途中画的《嵩山图》,则是他此次西安之行“自画所游之境”的代表作品。

《借山图卷》之四

《借山图卷》之五

《借山图卷》之十三

特别是这幅《华山图》,很为齐白石所珍爱,自题诗云:“仙人见我手曾摇,怪我尘情尚未消。马上惯为山写照,三峰如削笔如刀。”他回到湖南后,其师胡沁园对《华山图》爱不释手,让他将这幅画缩写在一把扇面上,以供随时把玩。特别是华阴一路桃花,长达数十里,给他留下了极为美好的印象。直到晚年,他定居北京,有次游览西山时还想起华山桃花之美,曾补题诗曰:“中年长安游,佳景初惊讶。积雪堆华山,桃芍华山下。”

当齐白石离开西安时,樊增祥曾对他说,他五月也要去北京,慈禧太后很爱画,愿意保荐他当宫廷画师。齐白石在北京一直住在夏府。到了五月,他听说樊已从西安起程,怕见面后又提起此事,于是他坚决辞别夏午诒,欲回湖南老家。夏午诒不好强留,提出愿意为他在湘潭捐一县丞,也为他今后发展方便一些。齐白石平生最怕见贵人,更无意做官,他谢绝了夏的好意,辞别他还乡。等樊增祥抵达北京时,齐白石已经踏上了返乡的归程。

齐白石的西安之行,是他四十岁开始远游的第一站,为他一生“五出五归”开了个好头,也为他画风的变革奠定了基础。黎锦熙评论说,齐白石的画以工笔为主,草虫早就传神;到他作远游之后,画风渐变,才走上了吴昌硕开创的花卉翎毛一派,成为近现代中国画一代宗师。

黎锦熙


 

 

 

 

 

扫一扫,掌握最权威最及时的信息动态



友情链接